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
時間:2021-11-09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使用的是聯合國商品外貿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2011-2019 年中國對五個中亞國家的農產品外銷外貿數據,并將外銷外貿規(guī)模標準、外銷外貿構架標準和外銷外貿競爭力標準列入到了出口貿易發(fā)展水平模型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對中亞五個國家的農產品外銷的發(fā)展水平。
1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理論分析
1.1 互補性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經歷了若干發(fā)展階段。然而,他們的主要問題是:國際分工的基礎是什么?
理論證實國際貿易過程的第一次嘗試可以追溯到十五至十八世紀,當時重商主義的經濟理論出現和發(fā)展。重商主義者只認為出口在經濟上是合理的。重商主義思想基于世界財富的局限性,這主要與黃金和白銀的數量有關。因此,與這些想法相對應的貿易政策旨在解除出口和進口買賣的任何限制,因為它們有助于從該國出口資金。這項政策促成了資金的涌入,其積累形式是儲蓄。
重商主義①者認為,交易中的一些參與者(出口商)的經濟利益變成了其他人(進口商)的經濟損害。在俄羅斯,彼得一世②遵循了這一政策,他鼓勵俄羅斯工業(yè)和貨物出口,包括通過高進口關稅,向國內壟斷者分配特權。
1.1.1 絕對優(yōu)勢理論
亞當 斯密(Adam Smith)在《民族資本的結構和因素分析》一書中,絕對優(yōu)勢論第一次在該書中闡明。此書于一七七六年發(fā)行,從發(fā)行開始該方法論已漸漸為人們所接納,并得到了普遍的運用。在現實世界中,史密斯認為:一個國家的文明史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氣侯和土壤在該國制造某種類型的商品中有著某種優(yōu)勢,而某種商品在某種行業(yè)中有著優(yōu)勢,而這種便是勞動制造率的制造。差別的因素和國際職能。勞動制造率差別的存在使一個國家只能制造其精于的一部分商品,并在適應國內要求的條件下與其它國家互換過多的商品。商品利用此種無約束互換能夠為各方創(chuàng)造利益。通常,假如一個國家在制造某種類型的商品時比其它國家有著更高的勞動制造率或更低的總成本,則意味著該國在此種類型的商品上有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反之為完全的弱勢。因為有這樣的完全優(yōu)勢,使得該國能夠向別的國家出口這類產品。而之所以要從別的國家進口某類產品,這是由于此國在制造此類商品方面完全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所有國家都應集中精力制造和貿易有著完全優(yōu)勢的商品,同時進口有著完全弱勢的商品。這樣進行貿易的結果將比自己自足更加有利。斯密的絕對優(yōu)勢理論盡管有力地說明了一部分貿易產生的原因,但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無法解釋在所有產品生產上均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國家與在所有產品生產上均具有絕對劣勢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
...................................
1.2 競爭性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比較優(yōu)勢是競爭性分析的理論依據,各國按照各自的比較優(yōu)勢進行國際貿易分工并互相開展貿易,對增加資源強化分配有益處,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從而增加國家的福利。除了要素稟賦對每個國家的對比優(yōu)勢引發(fā)作用以外,還有很多因素(如地緣因素、科技、政治關系和經濟貿易政策等)都會影響雙邊比較優(yōu)勢。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業(yè)也相應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優(yōu)勢強弱決定著一國貿易商品結構變化及貿易發(fā)展趨勢。分析貿易的競爭性目的在于研究雙邊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明確具有優(yōu)勢及劣勢的農產品類別,做到趨利避害加強優(yōu)勢和避免劣勢,建設雙邊外貿將有助于充分利用彼此的對比優(yōu)勢,有效分配正確資源,深化每個國家國農產品外貿,增強農產品競爭能力使利益得到最優(yōu)化,進而推動雙邊外貿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對于貿易競爭性的研究主要是比較各自的競爭優(yōu)勢,文獻中較多的采用多種貿易指數來衡量,如利用凈貿易指數來分析出口與進口的兩面因素,但這種方式卻忽略了政府關系、關稅措施及非關稅措施對出口的影響,不能客觀反映某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貿易競爭優(yōu)勢指數綜合了進口與出口兩個因素,表示一國進出口差額與總額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某一產業(yè)部門相對競爭優(yōu)勢指標之一,但此測算方法過于強調進出口差的作用大小,忽略進出口額本身實際量的大小,導致結果不具有客觀性。出口相似度指數用來反映一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產業(yè)結構演變及工業(yè)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特性,但未考慮不同規(guī)模的國家以及貿易失衡等因素對結果客觀性的影響。顯性對比優(yōu)勢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商品或行業(yè)在全球消費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常見標準之一。通過期數值大小可以知道該國家擁有出口競爭優(yōu)勢的具體產業(yè)由此推斷其比較優(yōu)勢大小,但局限性在于未能考慮產業(yè)內貿易較多的國家間貿易形式以及忽視進口貿易的作用大小,由于該指數能夠打破各種理論假定條件的約束,在實際研究中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常常用來分析比較優(yōu)勢以及競爭優(yōu)勢。相對貿易優(yōu)勢指數綜合進出口將其作為整體產出分析,同時將進口因素考慮在內測算出口優(yōu)勢,避免產生重復計算同時修正相關的不足。
.................................
2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現狀
2.1 貿易規(guī)模
在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農產品外貿中,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外貿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和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排在最后兩位。同時,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所占的比重還在逐步增大,由 2011 年的 16.98%上升到 2019 年的 34.19%,其中出口從 55.74%下降到 46.88%。而在 2016 年之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比重結束了之前的波動,開始了穩(wěn)定的增長,由 14.15%漲到了 2019 年的 34.39%;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比重有所下降,從 2011 年最高的 71.17%下降到 2019 年的 40.27%,其中出口同樣也呈輕微下降趨勢。經歷了 2015 到 2016 的下降,2016 年到 2017 年又迎來了上漲;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國際經貿占比上升,2011 年為 6.96%,2019 年增加為 18.35%,其中出口比重由 22.68%上升到 31.08%,而在 2016 年之后,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外貿比例先升后降。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外貿以及土庫曼斯坦的農產品外貿相對較小,波動很小。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貿易從 2011 年的 1.38%上漲到 2019 年的3.84% ;中國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從 3.51%上漲到 3.34%,兩國都在 2017 年之后經歷了貿易額的增長,在 2019 年更是增長到了兩位數的占比;不過中國對該兩國的出口情況不盡相同,中國對土庫曼斯坦出口從 2011 年到 2016 年有所下降,然后從 2009 年的 2.31%上漲到 3.26% ;而中國對塔吉克斯坦出口的情況則相反,從2011 年到 1.47%增加到 2016 年的 4.44%,后又下降到 2019 年的 2.91%。
由上面的分析可見,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市場大多分布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但是這樣的大勢之下貿易也在逐漸呈現多元化的態(tài)勢。主要市場的占比有下降趨勢,最初的小型消費市場如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顯示出了強有力的增長態(tài)勢。而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各個國家的貿易發(fā)展水平也不一樣,總體來說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占比都上漲了,但是個別國家也有波動的情況。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進一步深化,未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是否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這有待更加豐富的數據來研究證明。
表 2-1 2011-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外銷農產品的規(guī)模 單位:萬美元
.....................................
2.2 市場結構
中國對中亞五國的農產品外銷構型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在中亞地域始終是中國最高的農產品外銷國。在 2011-2019 年間,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外銷占中國對五個中亞國家農產品外銷的比重約為 40%-50%。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農業(yè)外銷始終占中國對五個中亞國家農業(yè)外銷的 90%以上,這表明中國需強化對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農業(yè)外銷。中亞五國的中國農產品進口消費市場的構型更加不平衡;烏茲別克斯坦始終是中國在中亞的最高農產品進口國,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的中國農產品占中亞五國從進口中國外銷的農產品總的 80%以上。
表 2-3 2011-2019 年中國向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的市場比重
如表 2.3 所示,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向中亞最大的農產品外銷國,其次是吉爾吉斯斯坦,最后是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耳其三國。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農業(yè)外銷占近 80%,其中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農業(yè)外銷占近 50%。可以推知,中國對中亞五個國家的農產品外銷消費市場構造是顯而易見的;從垂直角度看,農產品外銷是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外銷,這一比例穩(wěn)步增加;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外銷比例在下滑,波動中;對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烏克蘭的外銷比例在上漲。
...............................
3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分析................................ 17
3.1 貿易互補性的測算公式.............................................. 19
3.2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總體分析........................................... 22
3.3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各國家分析.................................. 23
4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影響因素........................................... 31
4.1 農業(yè)資源稟賦......................................... 32
.2 農業(yè)生產技術............................. 33
4.3 需求規(guī)模與需求結構........................................ 34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37
5.1 結論............................................ 37
5.2.1 充分利用農業(yè)資源稟賦......................................... 37
5.2.2 大力提高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 38
4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影響因素
4.1 農業(yè)資源稟賦
中亞的外圍和內陸地區(qū)是常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少,達 700 毫米,溫度變動大,年平均日照時間大于 2,000 小時,光熱資源豐厚,農牧業(yè)發(fā)展氣候條件優(yōu)渥。中亞具有寬闊的土地面積,具有 3,241 萬公頃耕畝和 2.5 億公頃草坡,相當于中國的 25%的耕畝和 63%的草原。土地資源豐厚,總人口密度低,它有著土地大,總人口稀少的特性,并有著進行農牧業(yè)制造的能力。土地資源環(huán)境好,因此農牧業(yè)制造資源的豐富以早作農牧業(yè)居多。
在全球研究中分析了許多區(qū)域,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和生產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在農場一級采取的措施部分抵消甚至消除:例如,通過加強作物管理辦法(特別是增加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和增加耕地;然而,與不考慮氣候變化的基本情況相比,預計氣候變化將導致農業(yè)生產減少。對世界不同地區(qū)的不均衡影響導致其比較優(yōu)勢和貿易模式的變化。預計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qū)將增加進口,而對農業(yè)影響不那么負面甚至有利的地區(qū)預計將增加出口。
表 4-18 2012-2017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的相關數據
............................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使用的是聯合國商品外貿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2011-2019 年中國對五個中亞國家的農產品外銷外貿數據,并將外銷外貿規(guī)模標準、外銷外貿構架標準和外銷外貿競爭力標準列入到了出口貿易發(fā)展水平模型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對中亞五個國家的農產品外銷的發(fā)展水平。
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整體來看中國對中亞出口農產品的互補性較弱,而中國對其進口農產品的互補性較強,從農產品貿易細分類別看,中國對哈國互補性最高的產品有三種,對吉國的互補性最高的產品有三種,對塔國在谷物和編制制品上的互補性最高,對烏國在谷物制品的互補性最高,對土國農產品互補性不高。
今天的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是高水平的,其特點是穩(wěn)定的,沒有重大問題和矛盾,是真正睦鄰富鄰的典范。鑒于中亞地區(qū)各國在經濟發(fā)展與安全方面的利益契合,中亞國家應積極響應提出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此外,中國對中亞的政策細微而謹慎,強調不進行政治干預,而是通過發(fā)展經濟來實現該地區(qū)全面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這種方式也成為了中亞國家建立外交外貿關系更具吸引力的模式。中亞和中國在地理上也密切相關:好鄰居勝于遠親。中國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為重點,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強農業(yè)對外合作,實施農業(yè)"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戰(zhàn)略,不斷提高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水平,中亞地區(qū)對這種做法持支持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略)
1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理論分析
1.1 互補性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經歷了若干發(fā)展階段。然而,他們的主要問題是:國際分工的基礎是什么?
理論證實國際貿易過程的第一次嘗試可以追溯到十五至十八世紀,當時重商主義的經濟理論出現和發(fā)展。重商主義者只認為出口在經濟上是合理的。重商主義思想基于世界財富的局限性,這主要與黃金和白銀的數量有關。因此,與這些想法相對應的貿易政策旨在解除出口和進口買賣的任何限制,因為它們有助于從該國出口資金。這項政策促成了資金的涌入,其積累形式是儲蓄。
重商主義①者認為,交易中的一些參與者(出口商)的經濟利益變成了其他人(進口商)的經濟損害。在俄羅斯,彼得一世②遵循了這一政策,他鼓勵俄羅斯工業(yè)和貨物出口,包括通過高進口關稅,向國內壟斷者分配特權。
1.1.1 絕對優(yōu)勢理論
亞當 斯密(Adam Smith)在《民族資本的結構和因素分析》一書中,絕對優(yōu)勢論第一次在該書中闡明。此書于一七七六年發(fā)行,從發(fā)行開始該方法論已漸漸為人們所接納,并得到了普遍的運用。在現實世界中,史密斯認為:一個國家的文明史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氣侯和土壤在該國制造某種類型的商品中有著某種優(yōu)勢,而某種商品在某種行業(yè)中有著優(yōu)勢,而這種便是勞動制造率的制造。差別的因素和國際職能。勞動制造率差別的存在使一個國家只能制造其精于的一部分商品,并在適應國內要求的條件下與其它國家互換過多的商品。商品利用此種無約束互換能夠為各方創(chuàng)造利益。通常,假如一個國家在制造某種類型的商品時比其它國家有著更高的勞動制造率或更低的總成本,則意味著該國在此種類型的商品上有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反之為完全的弱勢。因為有這樣的完全優(yōu)勢,使得該國能夠向別的國家出口這類產品。而之所以要從別的國家進口某類產品,這是由于此國在制造此類商品方面完全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所有國家都應集中精力制造和貿易有著完全優(yōu)勢的商品,同時進口有著完全弱勢的商品。這樣進行貿易的結果將比自己自足更加有利。斯密的絕對優(yōu)勢理論盡管有力地說明了一部分貿易產生的原因,但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無法解釋在所有產品生產上均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國家與在所有產品生產上均具有絕對劣勢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
...................................
1.2 競爭性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比較優(yōu)勢是競爭性分析的理論依據,各國按照各自的比較優(yōu)勢進行國際貿易分工并互相開展貿易,對增加資源強化分配有益處,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從而增加國家的福利。除了要素稟賦對每個國家的對比優(yōu)勢引發(fā)作用以外,還有很多因素(如地緣因素、科技、政治關系和經濟貿易政策等)都會影響雙邊比較優(yōu)勢。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業(yè)也相應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優(yōu)勢強弱決定著一國貿易商品結構變化及貿易發(fā)展趨勢。分析貿易的競爭性目的在于研究雙邊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明確具有優(yōu)勢及劣勢的農產品類別,做到趨利避害加強優(yōu)勢和避免劣勢,建設雙邊外貿將有助于充分利用彼此的對比優(yōu)勢,有效分配正確資源,深化每個國家國農產品外貿,增強農產品競爭能力使利益得到最優(yōu)化,進而推動雙邊外貿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對于貿易競爭性的研究主要是比較各自的競爭優(yōu)勢,文獻中較多的采用多種貿易指數來衡量,如利用凈貿易指數來分析出口與進口的兩面因素,但這種方式卻忽略了政府關系、關稅措施及非關稅措施對出口的影響,不能客觀反映某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貿易競爭優(yōu)勢指數綜合了進口與出口兩個因素,表示一國進出口差額與總額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某一產業(yè)部門相對競爭優(yōu)勢指標之一,但此測算方法過于強調進出口差的作用大小,忽略進出口額本身實際量的大小,導致結果不具有客觀性。出口相似度指數用來反映一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產業(yè)結構演變及工業(yè)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特性,但未考慮不同規(guī)模的國家以及貿易失衡等因素對結果客觀性的影響。顯性對比優(yōu)勢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商品或行業(yè)在全球消費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常見標準之一。通過期數值大小可以知道該國家擁有出口競爭優(yōu)勢的具體產業(yè)由此推斷其比較優(yōu)勢大小,但局限性在于未能考慮產業(yè)內貿易較多的國家間貿易形式以及忽視進口貿易的作用大小,由于該指數能夠打破各種理論假定條件的約束,在實際研究中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常常用來分析比較優(yōu)勢以及競爭優(yōu)勢。相對貿易優(yōu)勢指數綜合進出口將其作為整體產出分析,同時將進口因素考慮在內測算出口優(yōu)勢,避免產生重復計算同時修正相關的不足。
.................................
2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現狀
2.1 貿易規(guī)模
在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農產品外貿中,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外貿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和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排在最后兩位。同時,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所占的比重還在逐步增大,由 2011 年的 16.98%上升到 2019 年的 34.19%,其中出口從 55.74%下降到 46.88%。而在 2016 年之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比重結束了之前的波動,開始了穩(wěn)定的增長,由 14.15%漲到了 2019 年的 34.39%;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比重有所下降,從 2011 年最高的 71.17%下降到 2019 年的 40.27%,其中出口同樣也呈輕微下降趨勢。經歷了 2015 到 2016 的下降,2016 年到 2017 年又迎來了上漲;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國際經貿占比上升,2011 年為 6.96%,2019 年增加為 18.35%,其中出口比重由 22.68%上升到 31.08%,而在 2016 年之后,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外貿比例先升后降。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外貿以及土庫曼斯坦的農產品外貿相對較小,波動很小。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貿易從 2011 年的 1.38%上漲到 2019 年的3.84% ;中國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從 3.51%上漲到 3.34%,兩國都在 2017 年之后經歷了貿易額的增長,在 2019 年更是增長到了兩位數的占比;不過中國對該兩國的出口情況不盡相同,中國對土庫曼斯坦出口從 2011 年到 2016 年有所下降,然后從 2009 年的 2.31%上漲到 3.26% ;而中國對塔吉克斯坦出口的情況則相反,從2011 年到 1.47%增加到 2016 年的 4.44%,后又下降到 2019 年的 2.91%。
由上面的分析可見,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市場大多分布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但是這樣的大勢之下貿易也在逐漸呈現多元化的態(tài)勢。主要市場的占比有下降趨勢,最初的小型消費市場如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顯示出了強有力的增長態(tài)勢。而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各個國家的貿易發(fā)展水平也不一樣,總體來說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占比都上漲了,但是個別國家也有波動的情況。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進一步深化,未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是否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這有待更加豐富的數據來研究證明。
表 2-1 2011-2019 年中國對中亞五國外銷農產品的規(guī)模 單位:萬美元
2.2 市場結構
中國對中亞五國的農產品外銷構型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在中亞地域始終是中國最高的農產品外銷國。在 2011-2019 年間,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外銷占中國對五個中亞國家農產品外銷的比重約為 40%-50%。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農業(yè)外銷始終占中國對五個中亞國家農業(yè)外銷的 90%以上,這表明中國需強化對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農業(yè)外銷。中亞五國的中國農產品進口消費市場的構型更加不平衡;烏茲別克斯坦始終是中國在中亞的最高農產品進口國,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的中國農產品占中亞五國從進口中國外銷的農產品總的 80%以上。
表 2-3 2011-2019 年中國向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的市場比重
...............................
3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分析................................ 17
3.1 貿易互補性的測算公式.............................................. 19
3.2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總體分析........................................... 22
3.3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各國家分析.................................. 23
4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影響因素........................................... 31
4.1 農業(yè)資源稟賦......................................... 32
.2 農業(yè)生產技術............................. 33
4.3 需求規(guī)模與需求結構........................................ 34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37
5.1 結論............................................ 37
5.2.1 充分利用農業(yè)資源稟賦......................................... 37
5.2.2 大力提高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 38
4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影響因素
4.1 農業(yè)資源稟賦
中亞的外圍和內陸地區(qū)是常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少,達 700 毫米,溫度變動大,年平均日照時間大于 2,000 小時,光熱資源豐厚,農牧業(yè)發(fā)展氣候條件優(yōu)渥。中亞具有寬闊的土地面積,具有 3,241 萬公頃耕畝和 2.5 億公頃草坡,相當于中國的 25%的耕畝和 63%的草原。土地資源豐厚,總人口密度低,它有著土地大,總人口稀少的特性,并有著進行農牧業(yè)制造的能力。土地資源環(huán)境好,因此農牧業(yè)制造資源的豐富以早作農牧業(yè)居多。
在全球研究中分析了許多區(qū)域,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和生產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在農場一級采取的措施部分抵消甚至消除:例如,通過加強作物管理辦法(特別是增加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和增加耕地;然而,與不考慮氣候變化的基本情況相比,預計氣候變化將導致農業(yè)生產減少。對世界不同地區(qū)的不均衡影響導致其比較優(yōu)勢和貿易模式的變化。預計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qū)將增加進口,而對農業(yè)影響不那么負面甚至有利的地區(qū)預計將增加出口。
表 4-18 2012-2017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的相關數據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使用的是聯合國商品外貿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2011-2019 年中國對五個中亞國家的農產品外銷外貿數據,并將外銷外貿規(guī)模標準、外銷外貿構架標準和外銷外貿競爭力標準列入到了出口貿易發(fā)展水平模型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對中亞五個國家的農產品外銷的發(fā)展水平。
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整體來看中國對中亞出口農產品的互補性較弱,而中國對其進口農產品的互補性較強,從農產品貿易細分類別看,中國對哈國互補性最高的產品有三種,對吉國的互補性最高的產品有三種,對塔國在谷物和編制制品上的互補性最高,對烏國在谷物制品的互補性最高,對土國農產品互補性不高。
今天的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是高水平的,其特點是穩(wěn)定的,沒有重大問題和矛盾,是真正睦鄰富鄰的典范。鑒于中亞地區(qū)各國在經濟發(fā)展與安全方面的利益契合,中亞國家應積極響應提出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此外,中國對中亞的政策細微而謹慎,強調不進行政治干預,而是通過發(fā)展經濟來實現該地區(qū)全面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這種方式也成為了中亞國家建立外交外貿關系更具吸引力的模式。中亞和中國在地理上也密切相關:好鄰居勝于遠親。中國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為重點,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強農業(yè)對外合作,實施農業(yè)"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戰(zhàn)略,不斷提高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水平,中亞地區(qū)對這種做法持支持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匯率對俄羅斯對外貿易的影響2018-01-30
-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18-03-09
- 京津冀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2018-03-18
- 中國農產品企業(yè)國際貿易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研究2018-03-28
- 結構突變下國際原油價格與中美股票價格的波動溢出效應2018-04-20
- 我國重化工業(yè)產業(yè)調整與轉移對區(qū)域碳排放差異貿易影響2018-05-31
- 中國出口對國內消費貿易需求的擠出效應研究2018-06-25
- 中國對西亞四國出口貿易的驅動效應及其影響因素2018-07-14
- 碳補貼政策下供應鏈企業(yè)一體化國際貿易策略選擇2018-07-29
- 碳配額不同分配機制下供應鏈碳減排策略及國際貿易...2018-08-16